|
 |
蜂窩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Fēnɡ Wō Cǎo
【別名】蜂巢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繡球防風(fēng)(《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縐面草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約80厘米。全株有絨毛。莖四棱形,多分枝。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邊緣有粗齒;ò咨喩谌~腋內(nèi);花冠管藏于萼內(nèi),肢2唇形,上唇短,直立,內(nèi)陷,被長柔毛,下唇3裂;雄蕊4,上舉;花落后留下很多殘存的花萼,形如蜂窩。小堅果卵形,鈍頭。
【生境分布】生于村邊,路旁、荒野草叢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辛,溫。
【功能主治】 解表,止咳,通經(jīng),明目。治感冒,咳嗽,哮喘,百日咳,閉經(jīng),夜盲癥,疥癬。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驅(qū)風(fēng)解表,止咳化痰。治感冒,咳嗽,風(fēng)火牙痛,腸胃不適,百日咳。 ②《文山中草藥》:解表止咳,明目通經(jīng)。治感冒,頭痛,身窟,支氣管哮喘,閉經(jīng),消化不良,夜盲癥。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疥癬,皮膚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