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综合一|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中文亚洲欧美乱码在线观看|日本乱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dl id="nldug"></dl>

         
        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qū)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蓖麻子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
        出自《唐本草》,1.《唐本草》:蓖麻,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余,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蓖麻)樹生,葉似大麻大數(shù)倍,子殼有刺,實大于巴豆,青黃色班。夏用莖葉,秋收子,冬采根,日干。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所在有之。又云對'似蓉草而厚大,莖赤有節(jié)屈口首蔗。
        3.《綱目》:蓖麻,莖有赤有白,中空;其葉大

        【拼音名】Bì Má Zi

        【英文名】Castor Bean

        【別名】萆麻子、蓖麻仁、大麻子、紅大麻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cinus communis L.
        采收和儲藏:當年8-11月蒴果呈棕色、未開裂時,先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攤曬,脫粒,揚凈。

        【原形態(tài)】蓖麻 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熱帶或南方地區(qū)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綠色或稍呈紫色,無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圓形,直徑15-60cm,有時大至90cm,掌狀分裂至葉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主脈掌狀。圓錐花序與葉對生及頂生,長10-30cm或更長,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無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數(shù),花絲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紅色,2裂。蒴果球形,長1-2cm,有軟刺,成熟時開裂,種子長圓形,光滑有斑紋;ㄆ5-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宜溫度為20-28℃出苗至成熟積溫2000-3500℃,種子發(fā)芽溫度不低于10℃,生長溫度超過35℃則生長受阻,幼苗遇春寒-8-1℃時或遇秋寒-2--3℃受凍害。苗期土壤含水量12%-14%,花果期土壤含水量15%-20%。出苗至果實成熟需85-115d。耐干旱,耐鹽堿及弱酸土壤。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選粒大、飽滿、充分成熟的種子,用45-50℃溫水種24h左右撈出,攤置于20℃的室內(nèi)催芽,待種子露白后,北方4月旬,南方2-3月播種,穴播,按行株距各65cm-100cm開穴播粒,覆土,稍加鎮(zhèn)壓,澆水。
        田間管理 出苗后,苗高12-15cm時要間苗、補苗,苗高25cm時定苗,每穴留壯苗2-3株,并結合松土除草、培土,施人畜糞肥,6-7月再施1次,適當增施磷、鉀肥。有6片真葉時,摘去主莖頂芽,促使側枝生長。整枝修剪,控制植株生長,剝芽;,去掉未成花序的腋芽,7月剪去營養(yǎng)枝,促秋籽成熟。對多看生蓖麻,可砍伐更新,離地面30cm左右,漿主干或一級枝鋸伐,保留3-4個側芽,培育親枝。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為害植株根部,使之發(fā)黑呈水漬狀腐爛,植株枯萎,可噴撒石灰或70%五氯硝基苯粉劑,并及時開溝排除積水。蟲害有紅蜘蛛,為害嫩梢,可噴20%三氯殺螨砜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呀用煙草石灰水防治。另有葉蟑、土老虎、棉鈴蟲、刺蛾、蓖麻夜蛾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0.9-1.8cm,寬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棕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一面較平,一面較隆起,較平的一面有1條隆起的種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淺棕色突起的種阜。種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葉2,菲薄。無臭。味微苦辛。以個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外種皮細胞1列,長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其下為3-4列薄壁細胞,再下為1列柵狀細胞,壁厚,木化;內(nèi)種皮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其中散有螺紋導管。胚乳和子葉均含糊粉粒。

        【化學成份】種子含蛋白質(zhì)(protein)18%-26%,脂肪油(oil)64%-71%,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酚性物質(zhì)(phe-nolic dubstance)2.50%,蓖麻毒蛋白(ricin)及蓖麻堿(ricinine)0.087%-0.15%。脂肪油的組成絕大部分為三酸甘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及甘油酯(glycerol ester),還有少量的甾醇(sterol),磷脂(phospholipid),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acid),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及蠟(wax),甘油酯的脂肪酸中蓖麻油酸(ricinoleic acid)84%-91%,油酸(oleic acid)3.l%-5.9%,亞油酸(linoleic acid)2.9%-6.5%,硬脂酸(stearic acid)1.4%-2.1%,棕櫚酸(palmitic acid)0.9%-1.5%;磷脂含量0%-0.12%,其中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及其降解產(chǎn)物占83%,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 choline)占13%,其他磷脂占4%;磷脂的脂肪酸組成為:棕櫚酸(27.7%),硬脂酸(12.9%),油酸(18.5%),亞油酸(33.2%)而不含蓖麻油酸;游離脂肪酸含量0.3%,其中蓖麻油酸占78.5%,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占8.4%,+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占5.2%;蓖麻毒蛋白有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acidicricin),堿性蓖麻毒蛋白(basic ricin),蓖麻毒蛋白E及蓖麻毒蛋白T等。種子還含凝集素(agglutinin)和脂肪酶(lipase)。種皮含30-去甲羽扇豆-3β-醇-20-酮(30-norlupan-3β-ol-20-one)。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實驗腫瘤的作用:蓖麻毒蛋白對體外培養(yǎng)的多種腫瘤細胞株和變異細胞株均十分敏感,0.002-0.3mcg/ml可以抑制淋巴腺瘤SI、BW5147、MBC2、EL2,骨髓瘤P3、C1、RBC5、S117、S194、J588、MOPC315/P和骨髓樣白血病C1498的生長。蓖麻毒蛋白亦能抑制體外培養(yǎng)的正常細胞和各種動物腫瘤細胞。實驗還證明它對病毒致變異的成纖維細胞(SV3T3)比對正常3T3細胞更為敏感。
        蓖麻毒蛋白對小鼠艾氏腹水癌、腹水肝癌。宮頸癌U14、肉瘤S180及白血病等動物移植性腫瘤均有一定治療作用。于接種后1,3天ip 7.5mcg/kg,能夠完全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生長,使小鼠生存時間延長。一次ip蓖麻毒蛋白25mcg/kg,48小時后可使癌細胞減少90%;96小時后幾乎所有的癌細胞形態(tài)發(fā)生如下改變:細胞膨脹,核出現(xiàn)空泡及有絲分裂停止,胞漿暗染、周圍亦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空泡等。
        1.2.作用原理:蓖麻毒蛋白可以強烈抑制各種癌細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中等強度抑制 DNA合成,而對RNA合成的抑制輕微。據(jù)蓖麻毒蛋白對家兔網(wǎng)織細胞溶胞產(chǎn)物(Iysaie)的無細胞系統(tǒng)(Cell一free system)蛋白質(zhì)合成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證明了它不是影響癌細胞的醣代謝或氨基酸的提取,而是強烈地抑制真核生物核蛋白體的蛋白質(zhì)合成。蓖麻毒蛋白具有二個肽鏈,由S一S鏈相聯(lián)。發(fā)生作用前有一個裂解過程,裂解后釋放出A鏈和B鏈,A鏈稱之為效應鏈(Effectoner);B鏈稱之為結合鏈(Haptomer)·B鏈可以與細胞表面的碳水化物受體結合,把游離的A鏈或者整個毒蛋白分子通過質(zhì)膜帶入胞漿,與核蛋白體60-S亞基發(fā)生作用,抑制氨基酰 t-RNA與核蛋白體的酶結合,使核酸的延伸因子減少,從而使核酸失活,抑制蛋白質(zhì)合成,并導致細胞死亡。
        與蓖麻毒蛋白相似結構的所有相思豆毒蛋白(Abrin),此類毒蛋白與細胞表面的乳糖殘基單糖受結合是共同的,結合部位包括二個以上的糖。用神經(jīng)氨酸處理細胞,可增加結合部位,已經(jīng)證明:腫瘤細胞表面的單糖鏈與正常細胞有區(qū)別,其糖蛋白有過多的涎酸,糖脂常含有不完整的鏈。不完整的鏈易與毒蛋白結合,此可解釋這類毒蛋白的抗癌作用。
        2.細胞凝集作用:過去大量的資料認為蓖麻毒蛋白在體外對各種動物和人類的紅細胞,小腸粘膜細胞,肝細胞及其它細胞,組織懸液均有強烈的凝集作用。但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蓖麻種子里具有凝集活性的物質(zhì)是無毒的蓖麻血凝素,而蓖麻毒蛋白沒有血球凝集作用。蓖麻血凝素的凝集速度除了決定于血凝素和紅細胞的量外,還與pH有關,堿性環(huán)境有助血凝。該血凝素在發(fā)生凝集作用時需要有血清補體參加,這個補體可以互換,例如山羊和豚鼠。該血凝作用除了可以由血清補體活化外,還可由某些還原劑活化,例如半胱氨酸和抗壞血酸。蓖麻血凝素在產(chǎn)生凝集作用的同時還伴有類似于番木瓜蛋白酶的蛋白質(zhì)水解作用,可能是受體破壞酶的作用。
        3.熱原作用:蓖麻毒蛋白是一個很強的熱原物質(zhì)。它對各種哺乳類動物和人類都具有十分強的致熱作用,0.05-0.2mcg/kg 就可以產(chǎn)生熱原反應,比其它任何熱原都強而持久,潛伏期也長。大鼠sc蓖麻毒蛋白20mcg/kg,3.5小時后體溫開始升高,持續(xù)時間超過6小時。反復注射可以產(chǎn)生耐受性,但與細菌類熱原物質(zhì)無交叉耐受性。它所造成的熱原反應可用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等解熱。故認為它可作為解熱實驗的工具藥。
        4.免疫反應:蓖麻毒蛋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以各種途徑進入人體或各種哺乳動物體內(nèi)可產(chǎn)生抗體和過敏反應,種植蓖麻的農(nóng)民血液中也有這種抗體,稱之為蓖麻毒蛋白抗體,十分穩(wěn)定,除此之外,還可以使體內(nèi)非特異抗體升高。此過程中血漿組分發(fā)生變化,由于肝毒的作用,白蛋白水平下降,隨著肝再生白蛋白水平逐漸上升,a-球蛋白上升,而B-球蛋白下降。說明蓖麻毒蛋白特異地破壞蛋白的合成可以被抗體的作用而減弱;熱原反應也可以被抑制。由于蓖麻毒蛋白能產(chǎn)生細胞毒作用,因此,它能抑制巨噬細胞等參與免疫功能的細胞。蓖麻血凝素還能夠沉淀免疫球蛋白,完全沉淀IgM;但僅沉淀IgG10%,只與IgG3發(fā)生沉淀反應,不與IgG1反應。
        5.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1次iv蓖麻毒蛋白3.2mcg/kg是使麻醉兔產(chǎn)生心、肝、腎中毒反應的臨界劑量,小于此量時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tǒng)無明顯影響。而麻醉貓注射250-500mcg/kg 時,血壓立即上升,脈博、呼吸加快或潮氣量增。當注射劑量增至30mg/kg 時,血壓降至零,心跳停止于舒張期,出現(xiàn)潮式呼吸而死亡;心電圖出現(xiàn)R一R間隔延長,P波消失,T波倒置等現(xiàn)象。麻醉貓 iv蓖麻毒蛋白250-500mcg/kg可以輕微的對抗B-受體興奮劑異丙基腎上腺素。先注射黎 蘆堿25mg/kg,然后注射蓖麻毒蛋白可以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升壓素和組胺的全部藥理作用減弱。蓖麻毒蛋白還能降低黎蘆堿和尼古丁的反射作用。蓖麻堿也可引起實驗動物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可能與其分子中所含氰基有關。蓖麻葉水煎劑可使正常離體蛙心及水合氯醛,麥角浸膏、乙酰膽堿、阿托品、奎寧、氯化鉀中毒的蛙心振幅增大。該水煎劑能使犬血壓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擴張。
        6.其它作用:蓖麻毒蛋白可以影響體外培養(yǎng)的各類白細胞的呼吸作用。0.3-33mcg/ml可降低單核細胞的耗氧量,,16.6-33.2mcg/ml,可降低淋巴細胞的耗氧量,增加嗜中性粒細胞的耗氧量;當濃度增加至66.6mcg/ml時,嗜中性粒細胞的呼吸亦受抑制。

        【毒性】
        1.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堿,特別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歲小兒服蓖麻子2-7被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芍滤。非洲產(chǎn)蓖麻子2?墒钩扇酥滤溃簝H需一粒,但也有報告服24粒后仍能恢復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種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
        2.蓖麻子中毒后之癥狀有:頭痛、胃腸炎、體溫上升、白細胞增多、血象左移、無尿、黃痘、冷汗、須發(fā)痙攣、心血管虛脫;中毒癥狀之發(fā)生常有一較長的潛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產(chǎn)生肝及腎的傷害,碳水化物代謝紊亂,蓖麻中的凝集素可與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農(nóng)村將蓖麻子炒熟吃未見中毒, 可能由于加熱使蓖麻毒蛋白破壞。
        3.蓖麻子對各種動物的致死量(g/kg)大致如下:母雞14、母鴨4、母鵝0.4、兔.9、小豬 2.3、豬1.3、奶牛2、小山羊0.5、山羊5.5、綿羊1.25、馬0.1。蓖麻毒蛋白對小鼠1次iv的LD50為6-12mcg/kg。武漢健民制藥廠生產(chǎn)的蓖麻毒蛋白對小鼠1次iv,LD50為47.97mcg/kg;對家兔1次iv的MTD為3.2mcg/kg;對家免iv每日1次,連續(xù)16次的MTD為1.6mcg/kg。小鼠ip或iv致死量的蓖麻毒蛋白后10h至數(shù)天內(nèi)死亡。中毒過程較長至,一般給藥 12h后見失重,24h后動物側臥。有時發(fā)生慢性驚攣,呼吸困難,角弓反張,中樞神經(jīng)失調(diào)。于第一次驚攣后3min動物死亡于呼吸麻痹。中毒時常伴有嚴重腹瀉,也可能是使動物死亡的原因之一。
        4.蓖麻毒蛋白急性,亞急性中毒的動物(大小鼠、豚鼠和家兔等)大多數(shù)器官和組織部出現(xiàn)功能和形態(tài)的變化。主要毒性反應在肝臟、小腸和內(nèi)分泌腺體。對肝細胞的破壞作用在內(nèi)網(wǎng)層,伴隨線粒體的輕微改變,從而使肝臟變性壞死。對小腸的損傷亦較嚴重,是腹瀉的主要原因,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各器官和組織對蓖麻毒蛋白很敏感,可使動物的下丘腦細胞,腎上腺、垂體、胸腺、睪丸、卵巢、胰腺以及淋巴組織等發(fā)生出血性壞死和退行性變。還能損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及引起上頜神經(jīng)節(jié)和胸壁叢的處周神經(jīng)細胞核染色質(zhì)破壞。蓖麻毒蛋白中毒的動物血凝時間延長,這是由于干擾醣代謝在降低凝血酶元、凝血激活酶所致,并可使動物紅細胞、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血糖及尿素水平升高,使血中鎂離子濃度降低,鈣離子濃度升高,Ca2+:Mg2+到2:1降至7.75 :1,這可能與熱原反應有關。蓖麻毒蛋白急性中毒時,動物血液中葡萄糖、肝糖原、總蛋白和紅細胞比積均下降,而乳糖、非蛋白氮、氨基酸、無機磷。酸性磷酸鹽和乳酸、丙酮酸升高,肝功能(SGOT、SGPT、LDH)發(fā)生紊亂?梢,蓖麻毒蛋白急性中毒時血液學變化與慢性中毒時略有差別。蓖麻子中蓖麻堿160mg或蓖麻毒蛋白7mg均可導致成人死亡。有人認為蓖麻毒蛋白比氫氰酸的毒性大22倍,它1g可使3600人死亡。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帶種皮)粉末約0.5g,加50%乙醇5ml,冷浸2h,濾過。取濾液蒸至約0.5ml,用毛細管滴于濾紙上,噴以茚三酮試液,烘至現(xiàn)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粉末1g,加鹽酸水溶液(PH2)10ml,沸浸3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1.5ml,分為3份,分別于小試管中滴加碘化鋁鉀、碘化汞鉀、碘一碘化鉀試液各2滴,分別產(chǎn)生橘紅、棕、棕紅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炮制】
        1.敲碎種子外殼,揀取種仁用。
        2.《雷公炮炙論》:凡使蓖麻子,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
        3.《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鐵,

        【性味】甘;辛;平;有小毒

        【歸經(jīng)】大腸;肺;脾;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消腫拔毒;瀉下導滯;通絡利竅。主癰疽腫毒;瘰疬;乳癰;喉痹;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劑,1-5g;生研或炒食。

        【注意】孕婦及便滑者忌服!侗静萁(jīng)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附方】①治療瘡膿: 蓖麻子二十多顆,去殼,和少量食鹽、稀飯搗勻,敷患處,日換兩次。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癰疽初起: 去皮蓖麻干一份,松香四份。 將蓖麻子搗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攪拌,用開水攪成糊狀,置于冷水中冷卻成膏狀備用。用時將白膏藥按瘡面大小攤于紙或布上貼患處。(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③治瘰癘: 蓖麻子炒熟,去皮,爛嚼/陸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shù)枚。 (《本草衍義》)④治咽中瘡腫:萆麻子一枚(去皮),樸硝一錢。 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 (《醫(yī)準》)⑤治喉癰: 萆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簡,燒煙吸之。(《醫(yī)學正傳》圣煙筒)⑥治諸骨哽: 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入寒水石末,纏令干濕得所,以竹籬子挑二、三錢入喉中,少頃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⑦治癘風,手指攣曲,節(jié)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 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 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肇彼,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動風食。(《醫(yī)準功⑧治湯火傷: 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湯損用油調(diào)涂,火瘡用水調(diào)徐。(《養(yǎng)生必用方》)⑨治犬咬傷: 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水研膏,先以鹽水洗咬處,次以萆麻膏貼。 (《袖珍方》)⑩治風氣頭痛不可忍: 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 (《綱目》)(11)治小兒癲疝: 蓖麻仁三枚,棘剛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燒)一枚,滑石(末)二錢巴,扇香(研)半錢巴。上五昧搗研習,稀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燈心湯下。(《圣濟總錄》蓖麻丸)(12)治助喘咳嗽: 蓖麻子去殼炒熟,揀甜看吃,多服見效。(《衛(wèi)生易簡方》)(13)治難產(chǎn)及胞衣不下: 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腳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海上集驗方》)(14)催生并死胎不下: 蓖麻子三個,巴豆四個。研細,入麝香少許,貼臍心上。 (《衛(wèi)生家寶方》)(15)治子宮脫下: 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人,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頂心。 (《摘元方》)(16)治暴患脫肛: 蓖麻子一兩。爛桿為膏,捻作講子,兩指寬大,貼囪上;女口朋證脫肛,生附子末、蔥、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貼之。(《活幼心書》蓖麻膏)(17)治口眼歪斜: 蓖麻子仁七粒。研作末,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即換,五、六次即正也。 (《婦人良方》)

        【各家論述】
        1.《綱目》:蓖麻仁,氣味頗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jīng)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歪斜、頭風、七竅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蓖麻油能拔病氣,故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風,手足不舉,時滲用此油同羊脂、菌香、酸鯉甲等藥,煎作摩膏,日摩數(shù)次,一月余漸復,兼服搜風化痰養(yǎng)血之劑,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亦用蓖麻搗膏貼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氣血偏頭痛,用此同乳香、食鹽搗敷太陽穴,一夜痛止。一婦產(chǎn)后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藥外用累奏奇勛,但內(nèi)服不可輕率爾。
        2.《本草經(jīng)疏》:蓖麻,其力長于收吸,故能拔病氣出外,其性善收,故能追膿取毒,能出有形之滯物,又能通利關竅,故主水癥。
        3.《醫(yī)林篡要》:蓖麻子,瀉肺氣之下行,能決至高之水而下之,通關竅,正經(jīng)絡,調(diào)上下;蛟品水吷荒苁吵炊棺,亦不然。
        4.《本草正義》:蓖麻子,氣味甘平,瀕湖以為甘辛平,其實全無車味;石頑以為溫,則司'證其性必是清涼,石頑之說亦非是。其性善定善散,丹溪以為能退膿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確;業(yè)師朱氏,兼治外瘍,凡拔毒提膿藥中,從不用此,惟退消陽毒紅腫,及發(fā)頤、窟瘍、乳癰等癥,有家制千捶營一方,專用蓖麻子仁杵細,和乳香、膠香、銀朱、麝香成膏,即有紅赤焮高,勢且釀膿者,亦可十消八九,則明消散之功,何可誤認提毒外出。瀕湖以治偏風不舉,口目歪斜,蓋亦用其走竄入絡,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絡經(jīng)脈之風邪。據(jù)《綱目》所載,-一人偏風,手足不舉,瀕湖以此油同康香、綴鯉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jié)者,所以有驗,此辨癥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chǎn)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則亦因其善定而速之使動耳。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以此搗膏貼之,一夜而愈,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
        5.《唐本草》:主水溺。
        6.《日華子本草》:治水脹腹?jié)M,細研水服;瘡康疥額,亦可研敷。
        7.《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zhì)之滯物,故取胎產(chǎn)、胞衣、剩骨、膿血看用之。
        8.《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歐,頭風哥聾,舌脹,喉痹,助喘,腳氣毒,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jīng)絡,能止諸痛,消腫退膿扳毒。

        【臨床應用】治療顏面神經(jīng)麻痹:取蓖麻子去殼搗成泥狀,敷于患側下顳關節(jié)及口角部(厚約0.3cm),外加紗布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3例,均于10天內(nèi)痊愈。

        【摘錄】《中華本草》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