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shí),扎成小把,再曬干。
別名:杷葉
藥性類(lèi)別:暫未分類(lèi)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用法與用量:6~9g。
貯藏:置干燥處。
臨床應(yīng)用:
1.甘露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胃中客熱,牙宣口臭,齒齦腫爛,時(shí)出膿血,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黃疸,肢體微腫,胸滿(mǎn)氣短,二便秘澀,或時(shí)身熱。枇杷葉、熟地黃、天門(mén)冬、炒枳殼、茵陳蒿、干地黃、麥門(mén)冬、石斛、炙甘草、黃芩各等分。為粗末,每服6g,水煎,臨睡服。方中枇杷葉配伍諸藥有治熱病傷津之煩咳嘔吐之功效。
2.單味新葉,除去背毛、洗凈,加水煮沸1小時(shí),濃縮過(guò)濾,每200ml藥液含生藥100g,于睡前及次晨空腹各服100ml,治小兒絳蟲(chóng)癥。
3.單味果肉,水煎服,治肺萎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嘔逆等癥。
|